4000336030 微信 li1377174255

包头市尚书堂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学校

社交恐惧症的成因及其症状

来源:包头市尚书堂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学校 发布时间:2014/5/2 11:53:00

      包头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为您分析社交恐惧症的形成原因及其症状:

    社交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是恐怖症中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包括对人恐惧、赤面恐惧、体臭恐惧、余光恐惧等等。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心理。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和人交谈都感到困难。那么社交恐惧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问题的解决也许就在于是否找到了根源。

(一)追求

 社恐症人群都有一颗过分追求的心。讨厌自己内向的性格,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可是事情却总是反向发展,越想表现的好,却越是在他们面前紧张、发慌、脸红、恐惧,这种痛苦没有人能体会,象一个无底的深渊,吞噬着全部的思想、注意力和时间。追求是一种的品质,但这种的品质却让内向的社恐症患者过分的夸大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敏锐的感受性本是内向性格所具备的独特特点,却让他们更容易感到了不安和痛苦。

那么追求会给社交恐惧症的人带来什么样的负作用呢?

①讨厌自己内向的性格。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都是内向的人,但是却又非常讨厌自己内向的性格,觉得外向的人做事爽快,迅速、为人热情、喜好言谈。而对自己却总是发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因为我们是内向的人,我们本来的精神活动是内向的,我们内省力强,追求,这些优点根本看不到,就像是一架自我测定器,一直检测自己有没有紧张,有没有脸红,有没有恐惧,有没有余光等等,而结果是,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一定会脸红,你一定会紧张,你一定会恐惧!

②敏锐的感受性。这种优势反而让社交恐惧症患者更容易感到不安、恐怖、担心,痛苦,于是就把这些不安、恐怖、担心、痛苦都当做必须要控制的情绪,不应当存在,企图否认这些应该有的心理现象,不明白这些心理是我们人类必不可少的保护机制,如果没有痛苦的感觉,我们受了伤也不知道,如果没有任何对人恐怖的心理,那就可以在任何人面前放肆的说自己想说的话,丢掉了礼节礼貌,没有任何顾虑了。所以当你不能够顺应我们的人性,越想控制这些正常的心理时,你反而越加重了症状。

③精神交互作用。因为在某种场合感觉到了自己的紧张、脸红等等,注意力就集中在这了这种感觉上,每次在交际场合,就会注意自己有没有紧张、脸红,结果因为总是将注意力吸引到这种紧张脸红上,反而更加重了症状。比如见了人,首先会想自己有没有脸红和紧张等等一些不安的心理,结果是一定会紧张和脸红。

④精神拮抗。我们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和调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人体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作用,称为精神拮抗。比如当我们当感到恐惧时会出现不要怕的心理,我们受表扬时会涌现不好意思的心理,我们在高楼房顶低头俯视害怕跌落下去,便会不由后退几步,站在站台上侯车,当电车驶来,害怕被吸进车轨里,就会自动退到白线后。如果缺乏这种拮抗作用,站在高处时,任何人都有害怕跌落下去的恐惧心理,如果坚信这是异常现象与之对抗,越反抗就会越恐怖,以致吓得两腿发抖。同样,在社交场合也一样,每个人面对异性,肯定都会略有紧张,但你要是觉得这是不应该有的心理,越想控制它,你就会越害怕。

(二)错误的认知

    在幼年时,社恐症患者几乎都有曾经和异性小伙伴间的性游戏,或者窥视过成年人的生殖器,当时感到好奇,参与过,可又模糊觉得这样的是不好的行为,这些小时候的经历因为没有得到过外界的疏导和评价,加上我们很多父母对于孩子讲“性”也似乎是避讳的一件事,这样,这些孩子对性的态度就停留在12、13岁青春期刚开始的状态,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持续保留着青春期少年的性羞怯心理,与成熟的生理和智力年龄不协调。
    青春期,性意识逐渐萌发,渴望和异性恋爱、拥抱,又怕被别人看出来,产生羞耻心,又担心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是“流氓行为”“不正当男女关系”,或“已失去贞操”而长期恐惧、自责,不能够明白,在青春期出现的成熟的性心理是正常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并不是什么“坏思想”和“坏行为”,只要没有过分的性行为就可以了。
     有一个男孩子说,高三时,他不知道为什么常会想起女性的胸部,并不由自主地注视女同学的胸部,想到这是一种坏思想和坏行为,就努力控制自己不去看,越控制,要看的欲望越强烈,内心很紧张,逐渐开始觉得男女同学都和自己疏远,不指名的骂他色狼,下流眼神,或在他旁边说讽刺话,吐痰。

这些自责的想法同时还会导致社恐症的人群的“敏感性关系妄想”,在人面前表情不自然、脸红,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者觉得眼光凶恶会伤害别人,或觉得自己身体有臭味会让别人讨厌。他们性格孤僻,不愿和人交流,表面上和异性来往不多,平时自尊心强,爱面子,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这类人群的敏感性关系妄想常常会感觉别人都是针对自己的,背后都在议论自己,眼神、言谈都对自己不利,所以更加不敢看人和别人交往,这时候鼓足勇气向别人调查检验自己判断,是解除这种心理的好办法。因为停留在青春期不成熟的性心理,这些错误的认知让患者长期处于自卑、自责、恐惧的心理状态,不能够用正常健康的心态与人交往,只有领悟其心理的幼稚性,才能完成心理成熟的转变。

(三)东方的“耻感文化”

    有学者认为东方的“耻感”文化重视“礼义廉耻”和在两性关系中情感表达的含蓄,也使青少年成为社恐症的易感者,文化的共同性使日本和我国成为此症的高发区。
      耻感文化,是在区别于西方“罪感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耻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耻感这种心理感受加以发掘、升华,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积淀,顾名思义,所谓耻感文化便是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特征就是这种文化中的人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所以耻感文化中的人行为就被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人多由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行动。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结构(1)本我,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它是原始本能和冲动的存储地,本我遵循“快乐原则”。(2)超我,即良心,存储着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规则与禁忌,超我遵循“道德原则”。(3)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当本我和超我的价值观念相冲突时,自我会选择较大限度满足本我,又依照超我的道德规范去做出选择。
   社恐症的内心矛盾也是本我与超我的相互冲突,原始本能的欲望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内在的冲突使自我在周边环境文化中寻找出口,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传统文化的含蓄,约束着两性关系中情感的表达,加上青少年对于性的无知,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受超我的影响,努力压制、回避、谴责本我的原始冲动,本我被压制、扭曲,产生了一系列的不适应症状。

(四)严厉的父母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苛责的母亲和一个相对软弱的父亲,或者是一个苛责的父亲和一个相对溺爱的母亲。

    有一个叫做晓莉(化名)的患者这样诉说,她有一个苛责的母亲和一个冷漠的父亲,在她上初中的时候,她喜欢上了一个高三的男生,她很喜欢他,但是从来没有和他讲过话,甚至这个男生也并不知道她的存在,于是,她就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了她少女的心事,她将这篇日记藏在抽屉里,但是不知道怎么被母亲发现了,母亲用一种近乎侮辱的词语来骂她,骂她下贱,不要脸等等,那一次的侮骂对她来说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上了高中以后,这个女孩不敢和男生讲话,一讲话就会脸红,后来大专毕业她也不敢和男生谈恋爱,她非常恨她的母亲,她觉得她现在的一切都是母亲造成的,而父亲的冷漠让她难以找到自信,难以和异性相处。

    俄狄普斯情节,心理学上指恋母情结,现在也被泛指恋父情节,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父母过度的压抑这种情节,那么也会造成这个人在成长之后难以和异性相处。患者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学会和父母和平自信的相处,在以后的成长教育中也没有获得这种支持,他就很难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态,因为没有受到父母的接纳,个体会变得不接纳自己,会不自信,会与别人相处困难。

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不可选择的,就象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父母一样,在教育上,父母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某一个时刻,父母伤害了我们的心灵,造成了我们现在的状态,我们可以选择去恨,也可以选择原谅。当我们去恨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不公平,我们不能够用我们的真心去体贴这个世界,我们不能够用平和的心去和周边的人相处,我们总是格格不入,因为恨

领取试听课
每天限量名额,先到先得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或QQ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 详情请进入 包头市尚书堂职业...

关于我们 | 招生信息 | 新闻中心 | 学校动态

版权所有:搜学搜课(www.soxsok.com)